患者:范×,女,17歲。
基本病史:因「胸背部畸形4年余,加重一年」入院。
就診醫院: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
患者于四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肩不對稱,在當地醫院檢查並診斷為特發性脊柱側凸畸形,2008年來,畸形癥狀明顯加重,在當地醫院拍全脊柱正側位片,提示胸椎向右側凸出畸形,腰椎代償性向左側凸出畸形,胸椎cobb角度48度。
患者來廣州軍區總醫院就診時一般情況好。入院專科查體:患者站高162。5cm,坐高83。6cm。胸椎向右側凸畸形,胸背部呈剃刀背樣畸形,右高左低,腰椎代償性向左側凸畸形,雙肩不對稱,右肩高於左肩,骨盆無明顯偏斜,臀裂位於正中線上,四肢肌力、肌張力無異常,雙側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反射正常,雙側膝反射、跟腱反射正常,病例反射未引出。輔助X光片檢查提示:胸椎向右側凸畸形,頂椎位於胸8,端椎位於胸4和胸12,cobb角度為57。5度,bending角度為20度。腰彎為代償性側凸,頂椎為腰2/3椎間隙,端椎為腰1和腰5,cobb角度為30度。經全科病例討論后認為有手術指征。患者于2009年8月12日「後路脊柱側凸矯形內固定術」,手術順利。術後站高166。5cm,坐高87。6cm,背部畸形消失。複查X片提示脊柱畸形矯正內固定良好。
案情分析及專家建議
特發性脊柱側凸是最常見的結構性脊柱側凸,至今病因不明。根據初診的年齡,特發性脊柱側凸可以分為嬰幼兒特發性脊柱側凸,兒童特發性脊柱側凸,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其中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最為常見,約占特發性脊柱側凸人群的80%。
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多發生在女孩,青春期開始時側凸進展迅速;發病年齡越小,側凸越容易進展。側凸的進展隨側凸角度的增加而增加。
特發性脊柱側凸常用的臨床分型有:1。根據側凸主彎的位置分為:上胸彎、胸彎、胸腰彎、腰彎。2。King分型:根據胸椎側凸累及諤諤脊椎範圍和遠端代償彎的功能結構狀態把具有結構性側凸特徵的胸椎脊柱側凸分為KingⅠ、KingⅡ、KingⅢ、KingⅣ和KingⅤ型。而把胸腰雙主彎、單胸腰彎及單腰彎作為King分型以外的標準側凸類型進行記錄。3。Lenke分型:由彎曲類型、腰彎修正和胸椎矢狀面修正三部分構成。
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的目的是控制側凸,阻止其進一步加重。對於早期癥狀較輕的患者可給予定期觀察和支具固定等非手術治療方法。而支具治療不能控制的畸形發展、肺功能障礙、保守治療不能控制的較年長患者、側凸嚴重患者可考慮行脊柱矯形內固定手術。
文章來自 有健康網 >> [背部] >> 特發性脊柱側凸畸形案例解析
參考:
脊柱側凸:別讓孩子太「凸」出
脊柱側凸:矯正治療以保守為主
兒童特發性脊柱側凸的治療
先天性脊柱側凸――治療措施